b站-YJango,个人还是对这位先生的
视频地址:b站-Yjango,个人还是对他表示敬意的,他的视频挺具有启发性。
第一季
01.何为学习
学习就是从有限例子中找出规律的过程,而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02.如何学习
因为人脑机能原因,单单记忆一个知识,显然远远达不到掌握它的水平。
而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问题(输入)和答案(输出)。
然后通过大量例子来理清二者的关系。接下来根据你的问题和答案,找出这些例子中符合问题及答案的规律。这两步也就是华罗庚的”先把书读厚(大量例子体会关系),再把书读薄(找出知识来压缩例子)。”
最后,需要用新的问题来验证你的例子是否正确。
03.学习误区
学习误区指什么?见图片黄字。
学习方式分为两类:(1)运动类:语言、运动(2)思考类:数学、逻辑
举了个语言的例子:
错误方式:
正确方式:
老实说我认为这个观点见仁见智,尤其是摒弃中文作为中间媒介这件事,姑且不论对错,可行性就值得怀疑了。
04.运用误区
运动类的学习可以同时进行,比如边走路边聊天;而思考类则不行,只能串行操作,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大的问题(输入)时,如果无法直接得到输出,就需要将这个输入拆分,分别解决。
05.思维导图
其功能不在于记忆,而在于克服学习和运用中的误区。
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你会先找到关键词,然后问自己它是什么?从而不断的联想起具体的例子,进而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输入和输出,找出规律;而当问自己它的作用或目的时,实际在思考输入是怎么变成输出的。输入输出可以代表一类事物中任何一种情况,因此被称为变量。而从输入变成输出的这一过程称为函数。而确定了这个“函数”,等下一次遇到未知的情况时,利用这个函数就可以解答出输出。随后你会用一个更好的关键词来代表你所找出的关系,一种是动宾结构,因为它描述了输入和函数,也就确定了输出,但当人们开始传播知识时,动宾结构也会名词化。
还有一种知识本身就是名词,会让你觉得没有输出,但这种知识的输出是分类任务中的类型,描述它的是主谓结构:是或不是/是否属于/属于哪个。
思维导图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对知识的拆分,构建出知识网络,而知识网络中有些内容是你已经知道的,即具有重用性,学习新内容时,可以利用这些重用性,加快学习速度。拆分知识既可以用在学习未知知识上,也可以用在运用已有知识上(分而治之)。
而拆分知识的能力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称为二阶知识,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用于描述信息与信息的关系,二阶知识用于描述知识与知识的关系。
视频中举的例子就是思维导图,假设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有关于思维导图内容的思维导图。
那么首先,找出关键词——思维导图。然后问自己:思维导图是什么?因此联想出思维导图使用的具体例子:任务清单、知识体系、任务关系…,接着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输入——杂乱信息,共同输出——知识网络。而当你问它的作用时,也就是在思考输入是怎么变成输出的。一类事物,这个例子中,假设它代表的是任务清单这一类,那么输入的杂乱信息和输出的知识网络就是任务清单这一类事物的特定情况。而这个“函数”:可以理解为思维导图的画图方法。然后是找动宾结构,这里是压缩信息(其中压缩是函数,信息是输出),当人们开始传递知识时,压缩信息就被名词化成了思维导图。
知识本身属于名词的没说例子。